You are using an outdated browser. For a faster, safer browsing experience, upgrade for free today.

股東行動主義是敵是友?

股東行動主義是敵是友?

提到股東行動主義,腦海中不免浮現股東大會上的衝突與混亂的局面。

早在2018年金管會公布新版的公司治理藍圖包含五大項,其中第三項即是「促進股東行動主義」,看到此一政策,上市櫃公司心情應該是忐忑不安吧。

今年八月金管會宣布「公司治理3.0-永續發展」啟動五大推動主軸,分別是:

一、強化董事會職能

二、提高資訊透明度

三、強化利害關係人溝通

四、引導盡職治理

五、深化公司永續治理

上述五個主軸幾乎都呼應著股東行動主義。

最早的股東行動主義的確是因為企業對員工有利,特別是少數高層主管卻犧牲了股東利益及企業獲利成長。因此出現所謂行動派投資人要求企業採取對股東更友善的治理但隨著ESG浪潮的興起,永續投資及責任投資成為所有機構投資者最大交集。

2006年聯合國發起責任投資原則(Principle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 PRI),至今已超過3100家機構投資者簽署PRI,管理總資產高達110兆美元。

意味著股東行動主義也轉型升級為促進企業在非財務資訊充分揭露,主動與企業參與溝通互動(Engagement),展現其永續策略並提升ESG績效以滿足機構投資人的期待等等。

 

依據〈Morrow Sodali 2020 機構投資者調查〉發現,有95%受訪者指出,最需要改善的資訊揭露在董事會參與互動(Engagement),有71%則認為是在企業文化、健康與安全指標。

很明顯的發現投資人希望看到公司報告持續改善,尤其是與氣候變化、長期績效和永續發展相關的〈非財務資訊掲露〉。因為專業ESG評比機構通常依據這些公開的非財務資訊做出評比結果。

面對轉型後的股東行動主義,企業在心態(Mindset)與實際做法上必須有所轉變。

心態如何調整將股東行動主義過去視為阻力未來變成一種助力?

    • 確實了解永續投資無損於財務報酬,甚至可以提高財務報酬的穩定性,過去認知ESG投資可能犧牲投資績效已經改變。因此更積極主動從事低碳轉型或推動永續發展,降低商品或服務對環境的影響,這些作為與成本增加並非劃上等號,也不該僅止於滿足機構投資人的要求。
    • 機構投資人並不是以短線營運獲利來看待被投資企業,尢其是主權基金更為明顯,對於人權、勞工權益、工作環境等與社會(Social)直接相關因素視為絕對排除條件。
    • 機構投資人正尋求更客觀公正的ESG評比,以便做出正確的投資標的選擇,換句話說企業不應該以「包裝或化妝」的心態試圖以「漂綠(Green washing)」或「漂藍(Blue washing)」來蒙騙機構投資者,而是下定決心成為真正值得信賴邁向永續經營發展的企業。
    • 當前的股東行動主義實質作為是先投資持股,再檢視其ESG績效指標,最後透過溝通互動、驅策公司逐步改善ESG表現,非到不得已,機構投資人才會採取投反對票或保留票的方式要求董事會成員負責,因此對於機構投資人的邀請、問卷或任何詢問事項,千萬不要延遲回應甚至怠惰忽略,反而應該感到興奮,因為一方面表示機構法人正考慮是否持續或加碼投資企業,另一方面也是給予企業一個進一步解釋說明的機會。

 

2020年金管會頒布最新版「盡職治理守則(Stewardship Code)」,強調機構投資者於執行盡職任務時應重視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之議題,同時證交所每年也公布「較佳實務遵循名單」,這些機制也給予股東行動主義一定的正當性。

綜上所述,董事會若仍存有敷衍應付甚至抵抗投資人ESG行動主義的心態,必將遭到投資人的唾棄,反之正面回應、主動出擊迎向趨勢才是王道。

倍安保險董事長 黃志明

攝影師:Anna Nekrashevich,連結:Pexels

  • 分享此貼文!